范丽珠教授
社会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UC当代中国中心主要创办者之一,曾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涉及中国民间宗教、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和发展经验、全球化与宗教变迁、乡村社区、民间组织等。在China Quarterly、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社会》等中外文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专著《关于“儒”的宗教性与儒教在当代中国的复兴问题》、《北方农村社会的民间信仰》、《中国与宗教的文化社会学》等多部,开拓了中国民间宗教的社会学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国际合作基金项目多项。近十几年来,致力于复旦大学国际项目的开拓与国际合作,游历世界知名大学并讲学。
胡安宁教授
社会学博士(普度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副主任,社会转型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涉及文化社会学、社会不平等、家庭等;目前主要关注统计因果推论方法的社会学运用。上海市社科新人、曙光学者、晨光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Social Science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有关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持续生命力,主张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用科学的方法探讨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当代延续性。获上海社联十大推介论文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上海教委科创基金等项目。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社会学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宗教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社会学会理事,Social Science Research、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编委。
刘欣教授
社会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社会转型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涉及分层与流动、政治社会学、社会资本、社区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复旦优秀研究生导师、本科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ocial Networks等发表论文60余篇。提出了转型社会阶层框架、公职与市场新中产分类、分层机制的权力衍生论、阶层认知的相对剥夺论命题、分配公平感的新制度主义解释等。获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大型跨学科项目上海社区研究首席专家。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政治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上海市社会学会副会长,任多种学术杂志编委、丛书主编或编委。
王丰教授
社会学博士(密西根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学者。研究领域涉及人口社会学、分层与流动、家庭社会学等。在《中国人口科学》、《人口研究》、Demography、Science、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分层与分割:改革时期中国城市的不平等》、《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等。对中国人口历史和现实的国际比较、转型中国社会不平等特征以及中国生育政策改变做出了原创性研究。获美国社会学会人口与亚洲分会、美国社会科学史学会最佳图书奖等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主要学术兼职有美国加州大学尔湾校区社会学系教授。
周怡教授
社会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上海市浦江人才、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文化社会学、分层与流动、信任、基层社区、质性方法等。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社会学研究》、Social Sciences in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等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社会分层的理论逻辑》。提出了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双依附模型”,在乡村经济改革成功案例中呈现为“强国家-强社会”共存互依的结构模型。论著获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多项,专著《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牛津大学出版社)获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优秀成果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社会信任模式与机制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