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思源湖畔

查看: 17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0金融发展与金融人才建设研讨会暨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金融论坛成功举行

[复制链接]

76

主题

83

帖子

34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29 11:5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style="visibility: hidden;">
                    
                    
                    
                    
                    
2020年11月14日上午,由上海市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和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联合主办的“2020年金融发展与金融人才建设研讨会暨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金融论坛”在复旦大学子彬院北205会议室隆重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了二十余位全国经济金融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参与论坛的报告和讨论,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和国际金融系的老师、以及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博士后代表参与了论坛活动。在各位与会代表热烈的掌声中,论坛拉开序幕。
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张金清教授主持。张金清教授对各位领导与嘉宾的到来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张金清教授表示,希望各位专家群策群力,各抒己见,对大学的金融学科建没与人才培养,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新形势进行重点研讨。

  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教授为开幕式发表致辞。他在谈及高校未来发展目标时强调,复旦大学要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高校的优势,建设高质量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徐雷校长表示,金融学科与其他文理工医学科之间要做到融合创新、追求卓越,率先实现以“高精尖缺”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格局。同时,徐雷校长指出,复旦大学要坚持“立足上海、服务国家、面向全球”的办学方针,为上海金融新格局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上海市学位办主任束金龙教授对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果表示肯定,对徐雷校长关于金融人才培养的发言表示赞同。他展示了过去几年上海市学位办与各大院校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指出上海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地。同时,束金龙教授也指出如今金融发展面临快速变革的世界格局,为了培养高质量金融人才,需要各院校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将理论教育与市场实务紧密结合,重视课程的时效性,主动对接全国金融发展的战略需求。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首先回顾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尤其是金融学科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做出的贡献,之后重点介绍了经济学院的金融学科改革经验。为适应经济金融发展变化,经济学院不断在新学院创办、课程设置改革、师资结构调整三方面做出了尝试。张军教授肯定了通过增量逐步调整存量的教育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同时也指出目前的金融学科课程设置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程体系远远跟不上金融的变化;张军教授认为未来还需要加强和业界科技巨头的合作、逐步改进金融学科的结构,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需要,为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等“五个中心”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题报告(一) | 金融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一点体会
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主题报告环节。第一场大会主题报告由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姜波克教授带来,报告主题是“金融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一点体会”,报告由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红忠教授主持。刘红忠教授表示,姜波克教授在金融教育界享有盛名,在退休前还常年坚持在金融教育的第一线,对金融教育具有独到的思考与观点。


报告中,姜波克教授指出,要重视优质教材在金融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水平的提高。评价教师水平通常分为科研和教学两方面,而传统评价方法如通过论文发表数量、课程考核评价等指标衡量较为形式主义。一个更加直接有效的评价标准就是看教师有没有好的教材。姜波克教授从人才培养、教师、学科建设三个角度指出了一本优质教材的重要性: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好的教材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准确的概念、更加清晰的逻辑、更加成体系的内容;从教师本人的角度,写出好的教材要求教师功底扎实、逻辑清楚和文字漂亮,教师本人在写好教材的过程中也能不断学习和提高;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提供一批优秀的教材可以完善学院的学科建设,也更容易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提高学院的国际地位。



主题报告(二)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进展和后2020建设的新思考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秘书长张宗新教授主持了第二场主题报告。张宗新教授提出,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处于新起点,具有新要求、新愿景和新展望,并隆重邀请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李军先生为各位嘉宾介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情况。


接着,李军副局长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进展和后2020建设的新思考”展开了主题报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业态丰富的金融机构体系、功能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及较为安全稳定的金融发展环境。在2020年9月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行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排名首次跻身全球前三,仅次于纽约和伦敦。而后,李军副局长结合十四五规划,从六个方面分享了关于后2020年金融中心建设的新思考,一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二是提升市场能级和影响力,强化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三是推动金融机构发展创新,提升全球资产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四是打造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加强自贸区建设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五是激发金融创新活力,提高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六是优化金融营商环境,提升金融中心的软实力。



圆桌讨论(一) | 金融发展与金融学科建设
论坛围绕“金融发展与金融学科建设”和“金融科技与金融人才培养”两个主题进行专家圆桌讨论会。复旦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周光友教授表示,金融发展与金融学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金融发展需要金融学科作为夯实的地基,金融学科的影响力提升需要依靠金融发展的成果。接着,周光友教授邀请各位嘉宾就金融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建设金融学科展开讨论,第一场“金融发展与金融学科建设”圆桌讨论会由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杨力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教授针对我国金融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我国依然处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无法匹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综合实力。范从来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价值增加率远远高于经济总量增长率,但是,金融业存在资金脱实向虚、系统性风险高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因为国内金融发展不足,而非金融过度发展。第二,我国经济运行应当从GDP导向转向国民财富导向。他指出,目前中国市场上依然缺乏能够保值增值的优质金融产品,百姓只能通过买房来解决财富管理问题。创造并管理金融资产已经成为了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未来要将金融行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层级。第三,金融学科要针对资产短缺问题思考未来发展方向,金融的基本功能应当从过去的融资功能转变为金融风险识别、风险发现、风险管理等功能。

  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方颖教授根据自己多年参与金融教育的经验,总结出金融学科面临的问题。方颖教授首先指出,从本科招生情况来看,金融学对学生吸引力在逐年下降;从毕业去向方面来看,金融类学生面临越来越多来自计算机类和信息类学生的竞争。针对这一现象,方颖教授认为,金融学应当明确课程设计的培养特色以及金融学生的竞争优势。目前金融院校的新课程设计只是多个专业的简单叠加,并非最优的金融人才培养方式。接着,方颖教授发表了关于金融学从应用经济学脱离成为独立一级学科的看法。他指出,要进一步做好金融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将金融学升级成为一级学科。最后,在获取学科发展资源时,各金融人才培养单位应当首先明确自己的发展痛点,设立清晰的学科发展目标,才能对症下药地从其他院校以及外界获取支持和帮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助理、教务部部长李志生教授对金融学科面临的新发展格局做出了总结。首先,金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应当思考怎样立足新时代。为使未来金融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做到中国化,既需要特别关注中国现实问题,也需要提炼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和长期稳定背后的理论与经验。其次,金融学科发展应该融合新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展了金融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需要与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做交叉融合。最后,金融学科发展应该适应新格局,尤其要做到国际化,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与金融资产定价。为了培养金融人才的国际视野,李志生教授认为需要重视学生的海外学习经历,增设包括国际关系、国际法律在内的国际系列课程。


  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梁琪教授提出了未来金融学科建设值得探讨的三个问题。第一,金融学科需要重视金融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尤其要重视金融学生对中国经济故事的了解。梁琪教授指出,我国设立的两个百年发展目标需要依靠金融人才培养来实现,认识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与发展阶段,是未来金融人才顺利实现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第二,金融学科需要更加关注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他谈到,在中美摩擦逐渐升级的国际大环境中,国家金融安全对国家经济发展将越来越重要。第三,梁琪教授指出目前金融教育缺乏能够作为基石的一流教材。他提出,一流大学需要一流专业支撑,一流专业需要一流课程支撑,一流课程需要一流教材支撑。梁琪教授认为,在从上至下的学科结构中,金融学科还需要在基础教材编写上努力。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书记刘莉亚教授根据自己的教育行政经验,谈论了金融建设与学科存在的三个错配,并分享了上海财经大学针对三个错配做出的教育改革尝试。一是金融教育的现有师资结构和金融学专业人才出口之间的错配。大部分金融专硕学生需要进入金融市场就职,但是负责教学任务的老师大多不太了解市场实务。相应地,上海财经大学目前正进行人事结构的调整,邀请更多金融学业界专家来为学生授课。二是一成不变的课程与年轻金融人才对创新的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部分金融课程的教学大纲十几年不变,已大大落后于市场发展。为此,上海财经大学通过设立移动课堂,让学生前往黄金交易所、银行风控部门实地学习。三是现有高校培养体系的重点与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的重点之间的不匹配,刘莉亚教授认为除了数理建模能力,金融系学生还需要提高对金融市场规范的掌握,上海财经大学现在已将“清廉金融”课程纳入了培养体系。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聂永有教授首先表达了回到母校的喜悦之情,之后,他分享了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对金融人才培养的体系设计和教育实践。聂永有教授总结了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的教育目标,即要培养出具有责任担当、务实精神、国际视野、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发展意识和人文情怀的金融专业人才。然后,聂永有教授将金融人才的培养路径总结为四个方面,分别是结合国家需求的本土化、对标国际一流金融专业的国际化、实现跨学科合作的综合化,以及紧跟金融科技趋势的实践化。最后,聂永有教授谈及怎样实现人才培养的价值链,他认为一是要打造适合学生成长的通识教育、基本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二是构建多元复合导师制度,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阮青松教授针对金融发展与金融学科建设提出四个关系。首先,阮青松教授谈到学科评估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时指出,科研成果是当前学科评估的主要评价内容,但人才教育的评价比重逐年增高,未来学科评估重视人才培养的趋势还将更加明显。接着,针对国内教育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阮青松教授认为金融教育国际化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与国内专业建设进行协调,从而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阮青松教授谈论金融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并以同济大学经济学利用管理学创收的资源招收国外教师为例,展示了金融学科借鉴其他学科优势进行发展的路径。最后,阮青松教授强调金融学要思考历史与未来的关系,各学院要以面向未来的前瞻视角来建设金融学科和培养金融人才。

  第一场圆桌讨论会最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杨力教授对本场圆桌会议内容进行了总结。他首先分享了自己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从事金融教育的经验。在杨力教授的带领下,上海外国语大学金融专业和小语种专业紧密结合,培养出在国际金融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的人才,并取得一系列丰富的学科成果,包括G20国家金融机制协调问题研究与阿拉伯国家经济问题研究。然后,杨力教授阐述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学院的教育思路。他指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人才培养与市场紧密结合,一半师资队伍来自市场一线,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丰富的金融实践。最后,杨力教授感谢所有专家发言讨论,希望各院校之间能够就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继续加强合作。


圆桌讨论(二) | 金融科技与金融人才培养

第二场圆桌会议围绕“金融科技与金融人才培养”展开。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徐明东副教授邀请各位嘉宾分享在金融科技时代培养金融人才的经验和意见,第二场圆桌讨论会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徐永林教授主持。

厦门大学数据科学与决策咨询中心主任陈海强教授分享了自己参与本科生和金融专硕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感受,他认为在金融科技时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和交叉型的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和内容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就培养目标而言,过去的金融人才培养是为银行和券商等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人才,现在学生的就业面已经拓宽到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且许多传统金融机构在招聘时,也开始要求学生有数据分析的能力。就培养模式而言,学生的知识已经不局限于高校教师的线下教学,也包括互联网、业界专家的授课,以及学生自我组织学习的第二课堂。就培养内容而言,陈海强教授认为培养金融科技人才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金融素质的培养,在金融素质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平衡与协调上,高校应当做到多样化和多元化。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郭晔教授围绕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两个方面,继续介绍了高校应该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用人单位对金融人才的需要。本科生培养方面,由于本科教育主要是金融基础知识的教育,郭晔教授并不提倡在本科直接设立金融科技系。郭晔教授还提出高校应该允许本科生跨系、跨院甚至跨校的宽口径选课。另外,在本科的课程开设上,学校需要考虑学生是否会因为课程难度过大而主动避开对计算机和数学能力要求高的“硬课”,还要考虑课程内容是否满足学生需要。研究生培养方面,郭晔教授希望未来可以通过学界和业界的合作获取数据,以支撑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金融科技方面的研究。

南京大学-牛津大学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李心丹教授介绍了南京大学金融科技实验班的创建历程,分享了五年来参与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经验。李心丹教授认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应该是底层技术知识与金融逻辑的结合。但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金融、数据统计和计算机三个领域都全面掌握,所以金融科技人才培养需要跨院系的团队合作。在体制层面,学校的考评机制、学生的奖学金管理机制和学科体系机制都要匹配;在教学内容和考核方面,和机构的合作和实践非常重要,比如可以让学生加入企业项目组,去解决业务部门提出的问题,并一直延续最后的毕业设计,直至模型落地。关于如何实现将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贯通,李心丹教授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副院长吴文锋教授认为李心丹教授分享的经验非常重要,并进一步谈到了交叉学科培养人才面临的困难。一方面,南京大学金融科技班的开设有赖于两个学院院长和教务处的推动,其他学校在这方面很难复制;另一方面,复合型人才需要对金融和科技两方面都有深刻的理解,培养复合型学生的前提是要有复合型的老师,但教学工作量计算问题、跨学科的文章发表和职称评审问题,都给跨学院师资合作带来了阻碍。因而吴文锋教授提出可以参考国外推动跨学院的双聘教授制,比如金融系老师带计算机系的博士生,再比如在职称评定方面设立交叉学科委员会等等。吴文锋教授认为推行类似制度,会对跨学科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但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复旦大学中国风险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张陆洋教授从学科理解、学科培养、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分享了对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看法。在学科理解上,金融科技是科技在金融的应用,无论怎么发展都不能脱离金融本质;科技金融则是金融在科技的应用,目的是促进实际产业发展。在学科培养方面,张陆洋教授认为培养者应当是一位合格的教师、合格的研究者和合格的学科创新者。在实践教育方面,张陆洋教授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去国际交易所和金融机构调研,让学生直接面对现实问题。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张晓刚先生从业界视角分享了对金融科技的理解。首先,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结合需要把握国家总方向,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其次,金融科技的发展需要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不同类型的金融科技企业需要有不同的应对措施,对于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融资和风险管理类、流动性提供类的企业需要鼓励和保护,对于纯交易型机构可能会通过收费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限制,对于进行操纵市场、洗钱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机构,需要严厉打击。最后,张晓刚副总经理指出,除了硬性能力之外,金融人才培养还要注重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针对之前几位教授提到的数据问题,张晓刚副总经理认为,Bloomberg和Wind数据库中已经有很多可用于研究的数据,中金所也有对外销售的数据;不对外数据比较敏感,如果过程可监控而且可以用后销毁,保证原始数据的安全性,也可以在科研中使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教授提出了金融科技和人才培养的八个要素,包括优质的生源供给和筹备体系、师资队伍的团队搭建和支持框架、业界专家开设的课程、高端学术的国际交流和专业化的项目、定期组织国际组织和战略家的咨询会议、特定主题的讲座和案例中心的建设、校企实质性的合作和支持体系,以及更有归属感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讨论会的最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徐永林教授对第二场讨论会做了总结,他认为,交叉学科培养人才中面临的困难未来肯定能够找到解决办法。李心丹教授介绍的南京大学金融科技实验班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对后进的高校有很好的启发作用。进一步地,徐永林教授也分享了自己对于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想法。尽管金融科技对整个行业的冲击比较大,但是金融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徐永林教授指出,人才培养取决于教师,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同时是营养学家、营养师和厨师,以不同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对不同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金融学博士的人才定位不应太多地迎合行业,而是知识领域中的创新者;专业学位硕士和本科生则需要考虑金融科技带来的行业巨变,可以采用“1+1+X”的课程设置和双师型教学模式。此外,徐永林教授提出,为了避免金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知识掌握能力强的同学应该多学习了解其他金融学相关领域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在嘉宾们的热烈讨论声中,时间已不知不觉过去了将近四小时。论坛接近尾声,与会嘉宾集体感谢了东道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邀请, 表示从本次交流讨论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在大家的掌声中,2020金融发展与金融人才建设研讨会暨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金融论坛圆满结束。

供稿:李建宇、聂雨晴、许索耳、李柯乐、赵皓冉、王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7-14 17:09 , Processed in 1.90623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