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思源湖畔

标题: 复旦大学2018年社会学博士生招生试行申请-考核制 [打印本页]

作者: tairgee    时间: 2017-11-16 16:13
标题: 复旦大学2018年社会学博士生招生试行申请-考核制
为更好地遴选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有发展潜力的研究型人才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复旦大学社会学专业拟于2018年起试行“申请-考核”制的博士生招生办法。欢迎优秀青年学子申请。具体招生办法和招生名额,以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发布的信息为准。本办法先由社会学二级学科试行,人口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二级学科仍按原办法招生。

申请-考核办法要点
导师有招收意向的申请人进入考核程序。考核分两阶段进行。初审实行导师回避制,专家组据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匿名评定初审成绩。按计划招生名额的1.5-2.0倍择优确定参加复审考核的候选人。复审考核为面试,导师不回避。复审考核的内容涵盖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有关内容、英语口语等。为避免面试问题的随意性,复审考核事先准备了题库,候选人从中抽取问题回答。复审考核专家组成员据候选人的表现独立匿名评分;取平均分为复审考核成绩。综合初审和复审成绩计算出最终考核成绩并择优录取。

申请资格
申请人除符合《复旦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所规定的报考条件外,还须具备以下资格:在2018年秋季入学前获得社会学或相关学科的科学硕士学位(或经教育部认可的海外高校哲学硕士学位)证书,申请人硕士阶段学业成绩4分制平均绩点不低于3.0(5分制不低于4.0),英语六级成绩不低于500分,以及其他一些资格。申请人需提交的材料包括自我陈述、高等教育各阶段学习成绩单和毕业证学位证、硕士论文摘要(应届生)、硕士论文全文(往届生)、一篇代表性学术论文(不限是否发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计划书、推荐信等。

方向和导师
研究方向和导师:(1)社会转型与社会学理论,主要导师有刘欣、周怡、桂勇教授。(2)社会分层与流动,主要导师有刘欣、王丰、李煜、周怡、胡安宁教授。(3)文化与宗教,主要导师有周怡、范丽珠、胡安宁教授。(4)政治与社会,主要导师有李煜、刘欣、桂勇教授。(5)经济、组织与社会,主要导师有桂勇、范丽珠、王丰教授。(6)家庭、社区与社会资本,主要导师有胡安宁、范丽珠、王丰、李煜、刘欣教授。(7)社会工作,主要导师有顾东辉教授。

主要导师简介如下(以姓名拼音字典顺序排列):

   范丽珠教授
社会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UC当代中国中心主要创办者之一,曾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涉及中国民间宗教、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和发展经验、全球化与宗教变迁、乡村社区、民间组织等。在China Quarterly、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社会》等中外文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专著《关于“儒”的宗教性与儒教在当代中国的复兴问题》、《北方农村社会的民间信仰》、《中国与宗教的文化社会学》等多部,开拓了中国民间宗教的社会学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国际合作基金项目多项。近十几年来,致力于复旦大学国际项目的开拓与国际合作,游历世界知名大学并讲学。

   桂勇教授
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副主任,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涉及经济社会学、互联网与社会、社会运动、社会思潮与社会心态等。上海市社科新人、曙光学者。在《社会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私有产权的社会基础——城市企业产权的政治重构(1949-1956)》、《邻里空间——城市基层的行动、组织与互动》等。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上海市哲社课题多项。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社会学会理事、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顾东辉教授
社会福利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工作理论、社会治理与本土社会服务、青少年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机构管理等。在《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人民日报》等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学术著作5部。获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奖等奖项。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哲社攻关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上海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项目等多项。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高校社会学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MSW教指委委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等。在多项重大应急管理中担任社会工作总督导、督导,获中国十大社工人物、上海市十大社会工作杰出人才等称号。

   胡安宁教授
社会学博士(普度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副主任,社会转型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涉及文化社会学、社会不平等、家庭等;目前主要关注统计因果推论方法的社会学运用。上海市社科新人、曙光学者、晨光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Social Science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有关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持续生命力,主张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用科学的方法探讨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当代延续性。获上海社联十大推介论文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上海教委科创基金等项目。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社会学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宗教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社会学会理事,Social Science Research、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编委。

   李煜教授
社会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杂志主编。研究领域涉及分层与流动、教育不平等、社会态度、婚姻匹配等。获上海市浦江人才、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导师等称号。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或主编学术著作多部。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双重流动机制”下的菱形机会结构的观点,以社会开放性的视角率先在国内探讨了婚姻匹配模式对社会结构固化的影响。获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奖一等奖等。主持国家社科、上海市哲社、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子课题多项。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社会分层和流动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副秘书长。

   刘欣教授
社会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社会转型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涉及分层与流动、政治社会学、社会资本、社区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复旦优秀研究生导师、本科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ocial Networks等发表论文60余篇。提出了转型社会阶层框架、公职与市场新中产分类、分层机制的权力衍生论、阶层认知的相对剥夺论命题、分配公平感的新制度主义解释等。获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大型跨学科项目上海社区研究首席专家。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政治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上海市社会学会副会长,任多种学术杂志编委、丛书主编或编委。

   王丰教授
社会学博士(密西根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学者。研究领域涉及人口社会学、分层与流动、家庭社会学等。在《中国人口科学》、《人口研究》、Demography、Science、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分层与分割:改革时期中国城市的不平等》、《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等。对中国人口历史和现实的国际比较、转型中国社会不平等特征以及中国生育政策改变做出了原创性研究。获美国社会学会人口与亚洲分会、美国社会科学史学会最佳图书奖等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主要学术兼职有美国加州大学尔湾校区社会学系教授。

   周怡教授
社会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上海市浦江人才、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文化社会学、分层与流动、信任、基层社区、质性方法等。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社会学研究》、Social Sciences in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等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社会分层的理论逻辑》。提出了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双依附模型”,在乡村经济改革成功案例中呈现为“强国家-强社会”共存互依的结构模型。论著获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多项,专著《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牛津大学出版社)获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优秀成果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社会信任模式与机制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

社会学系简介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创建于1925年,孙本文、应成一、言心哲、雷洁琼等著名社会学家曾在本系任教。1952年因院系调整停办,1988年恢复重建。恢复重建后,田汝康(1988-1992)、彭希哲(1993-1995)、谢遐龄(1995-2004)、瞿铁鹏(2005)、刘欣(2006至今)先后任系主任。

复旦大学社会学学科为“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高校重点学科(B类)。据2015-2017年QS世界大学排名,复旦大学社会学稳定位于世界大学前51-150位,在亚洲地区位居前10,中国大陆地区位居前3。设有社会学本科专业,拥有社会学博士、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设有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社会学系现有教师19位,其中,教授11位;另有聘自海外名校的顾问和特聘教授6位、访问教授2位,来自本校社会工作系的研究生导师5位。本系教师中,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上海市曙光学者2人、浦江人才8人。建有社会调查研究基地,拥有先进的社会调查方法多功能实验室。由本系教师负责、参与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校级学术中心等十余个,其中,当代中国生活资料中心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民间文献资料。社会转型研究中心开展的“上海社区研究”(SCS),综合运用抽样调查方法和大数据技术收集了居民小区和居民层次的信息,为国际大都市比较研究、上海研究提供了权威性资料。本系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分层与流动、制度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文化与宗教、社区研究、社会运动、社会资本与社会信任、社会公平、政治参与、当代社会生活史等领域里,取得了在海内外学界有影响的成果。与多所海外名校建立了合作研究或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建有复旦-UCLA社会生活比较研究中心、复旦-耶鲁文化社会学研究中心(筹)等。

本系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在一些特色领域里,聚集、成长出一批世界知名学者,开展以理论创新为导向的经验研究,努力形成具有全球视野并具复旦特色的社会学家群体。在教学上,致力于成为对世界青年学子最具吸引力的社会学高级人才培养中心之一;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具备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社会和世界不同区域社会所面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成为在海内外学界及政商各界有优秀声誉的引领性人才。

本系创建以来,已培养本科生 16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 300余人。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本系每年大约招收社会学专业本科生 65名、硕士生 11名、博士生6名。




欢迎光临 复旦大学-思源湖畔 (http://www.88868868.cn/) Powered by Discuz! X3.1